「同心築夢·共謀發展」粵港澳媒體記者團,開啟了惠州探索之旅,從頂尖科研院所到國家級生態保護區,這座城市以多元發展的生動實踐,向公眾展示出令人矚目的嶄新面貌。
記者:李燁瑩

灣區科創新勢力 惠港合作衝出「灣區速度」


香港理工大學,作為全球知名的創新與研究型高校,在2025年度QS世界大學排名中位居第57位,其科研實力不容小覷。2024年5月13日,港理大與惠州市人民政府、大亞灣開發區在香港簽署合作協議,僅4個月後便完成落地,於9月26日正式掛牌成立香港理工大學大亞灣技術創新研究院,以「灣區速度」開啟惠港深度合作新篇章。
據香港理工大學大亞灣技術創新研究院執行院長陳棟棟介紹,研究院聚焦綠色化學與可持續催化、新材料與新能源、綠色與智能制造、空間計算與影像四大前沿領域,通過組建專業科研團隊、深化粵港澳產學研協同,構建「研發 – 轉化 – 應用」全鏈條生態。目前,研究院已與洲明節能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龍頭企業達成合作,旨在為當地產業升級提供核心技術支撐。
陳棟棟特別提到,研究院的快速落地離不開惠州市的強力支持:不僅提供科研場地,還在運營經費、企業孵化等環節給予政策傾斜。他表示,惠州完善的產業基礎與政府的高效協作,為科研成果轉化提供了理想土壤。
未來這裏不僅要孵化科研成果,還要批量「生產」技術大神,直接給惠州高質量發展裝上「超級引擎」。
惠州這座「大廚房」 撐起大灣區一日三餐



位於惠州市博羅縣泰美鎮的粵港澳大灣區(廣東・惠州)綠色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依託全國供銷社系統的組織體系與服務網絡優勢,圍繞農產品產購儲加銷全產業鏈條創新流通方式,如今已成長為大灣區不可或缺的「民生樞紐」。
基地累計超30億元的投資,催生出五大產業集聚效應:糧油保供穩價、食材加工升級、農產品進出口、展示展銷一體化及公共服務配套完善。其中,15萬噸糧油應急保供中心與15萬噸加工中心協同運作,承儲14萬噸市級儲備糧,躋身大灣區三大糧食應急保障中心;已投用的4萬噸冷庫與建設中的6萬噸冷庫,構建起高效冷鏈網絡。
「大廚房」建設同樣成績亮眼。已建成16萬平方米加工集配中心,另有24萬平方米正在建設,吸引28家企業入駐,2023年產值達28億元。惠州博羅海關等機構的進駐,實現檢驗檢疫、進出口通關一站式服務,讓基地成為全國名優農產品「入灣出海」的關鍵樞紐。
廣東供銷綠色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運營有限公司黨總支委員、副總經理馮繼明介紹,園區依託冷鏈物流體系,打造「倉儲 – 加工 – 冷鏈配送」閉環。從原材料入庫到成品出廠,全程低溫管控,確保農產品新鮮度與安全性。未來,園區還將拓展食品生產與配送服務,進一步提升全產業鏈效能。
入駐園區的廣東優予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便是典型代表。副總經理張西軍表示,公司紮根供銷社預制菜產業園,以惠州本地及廣東優質農產品為原料,生產三明治、麵包等預制菜品。通過低溫保存與清潔標籤設計,產品每日產能達10萬 – 12萬份,並與7-11、盒馬等品牌合作,暢銷大灣區。公司自主研發的AI在線檢測系統,可識別80%以上的農產品異物,如農作物中的蟲子、農產品流通過程中殘留的包裝塑料片等,目前已廣泛應用於生產環節,未來計劃實現產業化推廣。張西軍透露,公司2024年投產後,還將規劃建設第二、三工廠,進一步滿足深圳、香港市場需求。
從深海養殖到瀕危保護 惠州海洋牧場的藍色經濟





在惠東縣港口濱海旅遊度假區的蔚藍海面上,一方海(廣東)海洋牧場有限公司打造的“海上王國”正成為大灣區海洋經濟的閃耀新星。自2020年成立以來,這家企業以“全產業鏈海洋漁業”為藍圖,將現代水產種業、深遠海養殖、海洋休閒旅遊與現代海洋裝備深度融合,堪稱大灣區海洋經濟的“實力擔當”。
走進一方海的海洋牧場,107口深水網箱養殖示範區與1800平方米的管護平台構成壯觀的海上圖景。截至2023年11月底,這裏已累計投放40多萬尾金鮸魚、淺色黃姑魚,6萬多尾南海大黃魚,不僅實現了漁業產量的突破,還建成觀光型加工車間,成功研發金鮸魚鱗蛋白肽、炮制魚膠衝劑等高附加值產品。更令人矚目的是,作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黃唇魚,也在此開啓網箱野化養殖試驗——2萬多尾二齡黃唇魚長勢良好,為瀕危物種的全人工繁殖與增殖放流探索出關鍵路徑。
一方海(廣東)海洋牧場有限公司邢明艷介紹,公司專門設立黃唇魚和硇洲族大黃魚保護區,專注瀕危物種的種苗培育與種群恢復。目前,企業正逐步調整養殖結構,減少經濟魚類養殖規模,將重心轉向黃唇魚、南海大黃魚等保護性物種的繁育。其中,黃唇魚通過增值放流的方式回歸自然,既守護了海洋生物多樣性,也為生態漁業發展提供新思路。
在帶動地方經濟發展方面,一方海走出了一條“聯農帶農”的特色道路。邢明艷強調,漁民是海洋經濟的主力軍。他們不僅要保障優質海產品供應,還會通過暢通銷售渠道、拓展職業技能培訓,讓漁民掌握開船、潛水、加工等技能,成為海洋產業發展的中堅力量。
值得關注的是,惠東縣正加力提速實施“百千萬工程”,大力推進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海洋牧場作為核心項目,兼具公益屬性與市場價值,未來將成為當地種源保護和技術研究的重要平台。隨着海洋牧場的持續建設,漁民的收入來源將更加多元,海產品種類也將不斷豐富。
海龜灣:給海龜「五星級的家」 需要你我共同守護




在大亞灣和紅海灣交界處,藏着亞洲大陸架唯一的國家級海龜保護區,佔地18平方公里。這裏是海龜的「產房」,也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陣地。人類在這裏化身「守護者」,默默守護着這些海洋精靈的棲息家園。
廣東惠東海龜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海龜保育中心主任夏中榮介紹,惠東港口能成為海龜保護區絕非偶然。地處北回歸線附近,這裏光照與雨量恰到好處,為海龜胚胎發育提供了天然溫床;三面環山、面朝南海的獨特地勢,營造出靜謐安寧的環境,沒有居民的干擾,為海龜保護工作創造了絕佳條件。
每年6至10月是海龜的繁殖季,珍稀海龜會循着神秘的「導航密碼」,從浩瀚大洋中洄游至此。它們拖着沈重的身軀爬上細膩的沙灘,小心翼翼地刨坑、產卵,再用沙子將巢穴掩埋,完成生命的傳承。全球7種海龜中,中國分布有5種,借助衛星追蹤發現,海龜的遷徙能力驚人,它們最遠能游至14000公里外的中途島,甚至能抵達日本。
除了「保姆式」的守護,科研探索也從未停歇。保護區與多所高校、科研機構合作,深入研究海龜的洄游規律、種群遺傳多樣性等課題。通過在海龜身上安裝衛星追蹤器,科學家們逐漸揭開了它們長途遷徙的秘密;對海龜卵的孵化研究,也為提高幼龜成活率提供了科學依據。
然而,海龜在海洋中面臨着諸多威脅。流刺網、迷魂陣定制網等捕漁工具,以及日益嚴重的海洋塑料污染,都對它們的生存構成巨大挑戰。從海龜自身的生理特性來看,它們是變溫動物,性別由孵化時的溫度決定。更棘手的是,海龜的性成熟週期漫長,平均需要33年 ,而它們的壽命能超150歲。這意味着海龜種群一旦因外界威脅數量減少,恢復起來極為緩慢。
自1985年廣東惠東海龜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設立後,在一系列保護舉措下,海龜數量雖然在逐步增長,但受多重因素制約,目前仍處於歷史較低水平。在繁殖季,上岸產卵的海龜數量曾有過一定規模,可如今卻少得可憐,近年來甚至只剩個位數,種群延續岌岌可危,令人擔憂。
海龜生性膽小,海邊燃放的煙花,突如其來的巨響與強光,都會驚擾它們的正常生活;隨風飄蕩的孔明燈一旦墜入大海,酷似水母的外形極易被海龜誤食,進而引發腸道堵塞,危及生命。夏中榮博士呼籲大家,守護海龜灣,需要每一個人的參與和努力。
站在惠州發展的浪潮之畔,我們看到了科技與產業碰撞出的耀眼火花,見證了民生工程為萬家燈火築牢的溫暖根基,更讀懂了人類與海洋生命共生的深刻命題。這座城市的每一步跨越,都藏着人與自然、科技與生態、發展與守護的平衡智慧。